兩週前跑去聽了讀味舉辦的台灣紅茶風味論壇(2025/8/23)。以此文記錄下近期的對紅茶的體悟。
我在之前聽過其中一位紅茶風味論壇的主辦人顧瑋分享,今年(2025)適逢大葉種茶樹引進台灣100年,辦這個活動是有點想要回報紅茶產業的美好。
不過⋯⋯我從早聽到晚,大葉種紅茶好像並沒有活動主角的樣子。反而,可以感受到無論是台灣本土或國外高端市場,小葉種紅茶來勢洶洶。
以下著重在我個人的心得,不會著墨太多論壇講者的分享。
也真的非常感謝主辦單位主辦了這麼有趣的活動。雖然我只是在台下聽講的人,但看到這麼多人因為茶而出現在一個地方,還是覺得很感動。
關於這場論壇的內容,各位朋友可以參考以下幾個連結,上下游的文章的照片拍得真的很好看:



大葉種紅茶100年
我個人,最喜歡的紅茶是阿薩姆紅茶。
阿薩姆是非常經典的大葉種,如果各位有喝過瓶裝飲料的阿薩姆紅茶的話,我覺得味道算是有一點相像的。
在1925年,也就是恰好一百年前,大葉種的Jaipuri品系從印度引入台灣——台灣的阿薩姆(台茶8號)就是從這個品系培育出來的。
不過在這場講座,好像並沒有喝到阿薩姆紅茶(還是我記錯了?)。主辦現場讓大家喝的是紅玉,我覺得風味也很不錯。
紅玉,絕對是最有代表性的台灣大葉種紅茶。
在我看來,紅玉紅茶對現在的台灣茶產業有很重要的影響力。
我生活圈的很多台灣人,最先認識的第一個茶品種就是紅玉。
這次聽了茶改場分場長黃正宗分享台灣紅茶的歷史——才知道,紅玉的流行其實是一場意外的奇蹟。當時台灣紅茶產業已經完全沒落了,紅玉雖然有特色,但也不符合當時茶改場的跟隨的國際紅茶標準。
紅玉發表命名後的幾個月,台灣又遭受嚴重打擊——九二一集集大地震,集集,就在魚池旁邊。
這場大地震反而讓台灣紅茶展現出了堅韌的力量,茶改場魚池分場和許多人的努力下,台灣紅茶在震後茁壯起來。
紅玉,就這樣走上了舞台。
代表台灣走向世界。
在和主持人馮忠恬對談的過程中,我覺得黃正宗分場長真的是個幽默又有智慧的茶人。
對於何謂好紅茶的問題。他說,你覺得好喝又願意掏出價錢的茶,就是好茶。你不會嫌它貴的,才是好茶。
我覺得這真是非常精彩的回答。
紅茶是連結的橋樑
對我這一代的小朋友而言,從小就接受西方文化,從小就是喝立頓或蒂瑪、西式早餐茶、摩斯紅茶或巷口早餐店裡又厚重又甜膩的紅茶。
對小時候的我們而言,台灣的包種茶、鐵觀音甚至名頭響亮的高山茶,是很陌生的。
但紅茶,不一樣。
尤其是本土的大葉種紅茶。
紅玉,就是一隻會讓我們覺得——他跟我們小時候喝的紅茶雖然不一樣,可是又有點像的紅茶。
很獨特的距離感,既覺得有趣又覺得熟悉,而且,又有本土連結。所以很輕易地,我們接受了他。
他讓很多我這一代的台灣人有機會,更靠近台灣茶。
我覺得紅玉就是一道連結的橋樑。
在我的上一代,可能還有機會體驗泡沫紅茶店或者那種家裡古早的大鐵壺泡製的茶。對我而言,那就是一個憧憬、一個念想。而紅玉,就是一道跨越世代想像的橋樑。
這次講座,除了紅玉以外,我們還喝到了小葉種的紅茶。
講師問大家喜歡哪一款——喜歡小葉種紅茶的人壓倒性的多。
其中一位講師覺得,這是因為台灣人的自古以來的口味就是烏龍茶的口味——重視香氣和甘醇。高香型的小葉種紅茶就比較對上傳統台灣人的喜好。
就連紅玉紅茶,因為父本是台灣山茶,其實也是一支相對香的大葉種紅茶。
另外一位講師則說他覺得這有地域性的關係。
而在我自己的某種認知中,我覺得很多人喜歡小葉種紅茶,是因為小葉種紅茶容易沖煮成清爽甜美又香氣逼人的樣子。
而大葉種紅茶有時候的濃烈或苦澀,是大家不喜歡的。尤其是對於還喝不習慣茶葉的人。
我覺得,這其實又是一道連結的橋樑。小葉種紅茶的低苦澀,讓更多人跨進了茶葉的世界。
在九二一大地震以前,台灣人基本上是不喝紅茶的。即使是在更早以前,台灣大量外銷紅茶。後來外銷雪崩,台灣人也都是以烏龍茶或綠茶為主要。
但因為西化、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和茶文化的消弭,比較年輕一點點的台灣人可能反而不熟悉烏龍茶或綠茶了。喝茶?那似乎是古裝劇或八點檔裡面才會有的場景?
現在的不少台灣人反而是喝西式紅茶或咖啡長大的。
而當這樣的人第一次碰到小葉種紅茶時,很容易,就會被他的香氣與甜美所折服。
當你小葉種紅茶喝過了,要嘗試其他的台灣特色茶,像是包種茶、高山茶或東方美人茶,同樣都是小葉種的風味,同樣強調香氣,你又會覺得有另外一種親近感。
所以我覺得,小葉種紅茶,就是一道美好的連結之橋。
這道橋一邊通往紅茶文化,可以延生到現代紅茶,一邊又通往台灣傳統小葉種茶樹的風味。讓人充滿希冀。
水很重要,真的很重要
幾乎所有茶葉課程的第一堂課,就會告訴你水很重要。
像是去改良場的茶葉感官品評能力鑑定,就是從考你水開始。
但我覺得,水很重要有時候好像真的變成了一個口號。大部分的人分辨完軟水、硬水,或者裝上一台兩台淨水器後,好像就覺得夠了,就不管了⋯⋯
這次的紅茶風味論壇第二場,邀請了「認真玩水工作室」的品水師張珮綺,他也是世界咖啡大賽沖煮選手御用調水師。
咖啡選手的御用調水師呀!如果是茶,你能夠想像有人會為了泡茶找專業的調水師嗎?
真的是,認真玩水。
讓我再一度重新的體會到——水很重要。
而且除了這個水軟或水硬以外,還有很多可以挖掘與探究的東西。
我覺得這是這場論壇最讓我覺得驚喜與收穫的地方。
茶的pairing
還記得我第一次聽到pairing這個字,是在2022年,Flavor舉辦第一屆的「茶嶼風格節:茶金年代」時,前導的風味論壇。
當時也是四場,其實跟這次的形式有點像。不一樣的,大概就是這次讀味的紅茶風味論壇,每一場都有喝或吃,可以更加親身體驗台灣茶的可能性。
我覺得這也是這次活動最讓我覺得讚好的。風味這種東西,用講的都是一回事,只有體驗才是真的,屬於自己的。
但我這次體驗過後,我還是覺得對tea pairing感到懵懵懂懂。
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不喝酒,又或是我很少在台灣上高級西式餐廳(Pairing的概念在台灣好像只有那裡有),又或是是因為我對餐飲的認識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