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薩姆茶樹的發現傳說

關於阿薩姆茶樹是怎登上歷史舞台的傳說故事?

6 min read

台灣人和中國人傳統上習慣的茶——像是烏龍或綠茶,大部分都是用小葉種茶樹,或稱中國種的茶樹品種製作而成的。

不過英國人在將英國茶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後,以大葉種茶樹(學名:Camellia sinensis var. assamica)製作的紅茶成為這世界上最重要的飲料之一。

日本人為了角逐紅茶的市場,也將大葉種茶樹引入台灣,在南投魚池一帶開始嘗試製作大葉種品系的紅茶。也是因為這段歷史,才有了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台茶8號、紅玉(台茶18號)等。

絕大多數的茶樹品種都來自於中國,但偏偏,卻是這一支有可能誕生在印度的大葉種茶樹品系,征服了全世界。

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。

今天,就來探索一下,茶樹的變種,大葉種茶樹。

(本篇文章的很多資料我沒有找到前幾手的證據,所以各位朋友就先當傳說故事看看吧?)

1823年,阿薩姆

在1823年,一位在印度阿薩姆地區的蘇格蘭冒險家羅伯特・布魯斯(Robert Bruce)發現,當地人會使用某種當地植物蒸熟壓成團塊,做成飲料或用於食物調味。

這個植物——就是阿薩姆茶樹,不過當時歐洲還沒人知道。

布魯斯和當地的辛格頗族(Singpho)部落首領達成約定,要交易野生茶樹,然後就去世了。

幸好這故事沒有斷在這裡,羅伯特・布魯斯的弟弟——查爾斯・亞歷山大・布魯斯(Charles Alexander Bruce),接手了這些茶樹。

那時也差不多是第一次英緬戰爭(First Anglo-Burmese War,1824~1826),戰爭後英國獲得阿薩姆的統治權,阿薩姆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。

羅伯特・布魯斯的弟弟——查爾斯・亞歷山大・布魯斯(Charles Alexander Bruce),我們就先稱之為C. A. 布魯斯吧。

C. A. 布魯斯在阿薩姆繼續調查野生茶樹、種植茶樹與製作紅茶。這些茶樹的葉片比中國的茶樹大得多,植株也更高大。

他將茶樹送給阿薩姆的行政首長David Scott,接著茶樹被送去給了加爾各答植物園長納塔尼爾・瓦利希(Nathaniel Wolff Wallich)——瓦利希判斷這個植物和中國茶樹為同科不同種,取名為Camellia scottiana Wall.,列於《瓦利希目錄》之中。

C. A. 布魯斯在開墾茶園時將阿薩姆茶樹移植到Jaipuri地區。

那個時期,大英帝國和中國的貿易往來處於緊張關係。帝國急於擺脫對中國商品的依賴,同時也積極地挖掘殖民地的經濟價值。1839年,C. A. 布魯斯做的阿薩姆茶樹紅茶在倫敦被高價拍賣。同年,Assam Company成立,象徵英國人開始走向現代紅茶之路。

英國人很快就發現了阿薩姆茶樹的價值,阿薩姆茶樹比起中國茶樹更適應炎熱的印度氣候。後來英國人也嘗試將阿薩姆茶樹種到大吉嶺和印度各地。

鑑於他的貢獻,查爾斯・亞歷山大・布魯斯有阿薩姆茶業之父的美稱。

不過當時的植物學家們對於阿薩姆茶樹到底該怎分類一直有爭議,一直要到1950年代,才基本確立了Camellia sinensis var. assamica的學名和分類地位。

Burma與Jaipuri

對台灣茶葉愛好者而言,Burma與Jaipuri大概是有點熟悉的兩個詞彙。

這兩個詞彙都代表著地區。

Burma就是緬甸的舊稱。緬甸在第三次英緬戰爭後,也被劃入了英屬印度。原生於緬甸的阿薩姆種茶樹於1939年被引進臺灣,代號即為Burma。

紅玉(台茶18號),就是以Burma品系作為母本、台灣山茶作為父本,雜交培育出的品種。

Jaipuri是C. A. 布魯斯最早成功開墾出阿薩姆茶園的地方。Jaipuri的茶樹品種在更早的1925年就被引進台灣。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台茶8號,俗成的「阿薩姆紅茶」,就是從Jaipuri品系選拔而出的品種。

其實啊,大葉種茶樹有分化過!

在確立大葉種茶樹分類地位時,科學家們也做了一系列的茶樹基因研究。

目前比較多人支持的大葉種茶樹起源,是在距今22000年前(末次盛冰期),古茶樹從北方往南遷。在雲南西南、東喜馬拉雅山脈、印度阿薩姆之間的這塊地方,分化出了小葉種茶樹和大葉種茶樹。雲南到印度阿薩姆的週遭的這一大片區域,也是茶樹基因型態多樣性最高的地方。

然後在大約2800年前,大葉種茶樹第二次分化,分化出了中國阿薩姆型和印度阿薩姆型。印度阿薩姆型,就是C. A. 布魯斯所發現的阿薩姆茶樹。

中國阿薩姆型,可能就是中國人俗成的「雲南大葉種」——這不是單一品種,而是一群型態多樣的雲南茶樹。正統的普洱茶,就是使用雲南大葉種來製作。

大葉種茶樹在製作紅茶上的特殊之處

大葉種茶樹獨特的化學成分和特徵,使其成為製作紅茶的理想選擇,尤其適合經過完整氧化的製程:

豐富的多元酚類和兒茶素

大葉種茶樹的葉片含有較多的多元酚類化合物和兒茶素類化合物,這使得它特別適合製作紅茶。相較之下,小葉種茶樹因這些多元酚類化合物和兒茶素類化合物含量較低,更適合製作綠茶、包種茶和烏龍茶。

製作紅茶時,多元酚類在氧化過程中會形成茶黃質和茶紅質,這些物質賦予紅茶橙黃或紅褐色的茶湯色澤,並產生濃郁、強勁、帶有收斂性的風味。
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