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一包四兩是什麼意思?

台灣茶常見包裝是四兩裝,不要偷查資料,你能馬上回答四兩是多重嗎?

5 min read
三包四兩裝台灣高山茶

「這個茶一斤2400。」

有買過茶的朋友一定知道,通常買賣茶葉的時候,台灣人會用斤兩來論價⋯⋯沒聽過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很不明白,甚至以為是在討論黃金呢。

而最常見的台灣茶包裝,是四兩裝。

四兩,不是體積也不是價錢,四兩,代表的就是包裝中的茶葉有四兩的重量。

那好朋友⋯⋯你知道四兩是多少重量嗎?

不要偷查資料,這個問題,你能回答得出來嗎?

半斤八兩,所以呢?

我自己一開始,聽到四兩、兩兩這種包裝,會馬上聯想到「半斤八兩」這句成語。

這句成語的意思是兩個東西差不多,因為「半斤」就等於「八兩」。

這是宋朝的典故,但沒有問題,現代台灣人使用的斤兩重量系統中,半斤仍然是八兩。

半斤八兩,正確。

一斤,就是十六兩。完美。

但是問題是⋯⋯我常常會忘記一斤到底是幾公克。然後就拿出手機在那邊查⋯⋯

一斤,一台斤,可不是一公斤呢。

到這邊還沒結束,因為一斤重換算成公斤重不是完美的整數倍。你就算知道一斤十六兩是多公克重,你還要在那邊心算一兩是多少,然後四兩又是多少重量⋯⋯買個茶葉就像是在練習數學計算一樣。真的是讓人困擾啊?

用民間傳說幫你記憶

直到後來,某次聽別人分享時,我聽到了一個跟茶葉貿易有關的傳說故事。

在那之後,我就記得四兩是多少公克了。

把四兩是多少公克記起來後,我就不用在心裡換來換去。

我開始覺得四兩其實是一個很合理的數字,因為當你要心算成兩兩或是一兩時,四兩就是減半,或是減半再減半而已。

直接記憶四兩是多少公克,比記憶一斤是多少公克來得實用很多。

現在就來講這個民間傳說。

在十七世紀以後西方人就一直有茶的需求。茶透過各種方式,貿易到西方去。

走海路的時候,茶葉曾經是裝在木箱子裡面,還會有防潮、避免走味的處理。

在過去,茶葉貿易的重量單位是磅。

1磅的重量,大約是453.6公克。

為了跟西方人溝通,就取斤兩制跟磅之間的一個公約數來作為茶的包裝單位——剛好就是四兩,150公克。

三包四兩的茶葉裝成一箱,總共就是450公克,跟453.6公克就只差那麼一點點,大約就是一磅。

賣茶葉給西方人時,就知道拿三包就是一磅。

聽過這個傳說故事後,我就在心裡記得,三包等於一磅,也就是450公克。

四兩就是150公克重。

台灣現在使用的斤兩制,和中國清朝時的斤兩制換算是接近的。是日治時期時由日本人統一後的度量衡。

不過因為我沒有看到證據可以真的證明這個說法,而我覺得無論是清朝或日治時期,應該都不會這樣運輸茶葉,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應該只是一個歷史的巧合。

我覺得四兩真的是很不錯的包裝單位,如果以一個家庭來說,四兩的茶葉份量還滿剛好的。

知道四兩多少錢後,要再換算成一斤的價格或者一兩的價格也很容易計算,彼此之間都是四倍的關係。

像是開頭說的茶,一斤2400元。那四兩就是600元,一兩就會是150元。

所以我比較傾向四兩包裝就只是台灣人習慣又好用的單位。

對了,一斤是600公克

在台灣,一斤是600公克,也就是十六兩。

換算下來一兩就是37.5公克。兩兩就是75公克,四兩是150公克。

所以四兩的茶葉,可以喝多久?

知道四兩多重後,下一個問題,你一定會好奇的,就是一包茶葉可以喝多久?

一包茶葉每個人用的快或用慢其實是很難說的。

四兩茶葉就是150公克,如果你一次泡茶就要下20公克,那你泡個七次就用完了。

如果你一次泡茶只用個3公克,那你就可以泡到50次。

一般來說,沖泡一個馬克杯的熱茶,大概是2~6公克左右。

如果是沖泡可能要兩三個人一起喝的茶,可能就需要5~10公克左右的茶葉量。

不過因為現代人可能多半大都是自己一個人喝茶,愛茶的人一定不可能只買一款茶的,現在也有很多品牌都推出了更小的包裝,像是什麼40公克裝、50公克裝這種的。

我自己是覺得挺好的。尤其是那種高價的茶,包裝小了就覺得好像沒那麽貴了。

買茶的時候,大家就要注意自己換算一下價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