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茶就像做菜;品種是食材,製程是食譜

我喜歡用做菜跟做衣服來比喻茶和「品種」、「製程」的關係。

14 min read
台灣特色茶展示,拍攝於茶葉改良場,2023

在之前文章中,各位朋友已經理解了幾件事。

  1. 茶,就是茶葉沖煮的飲料。(狹義的茶)
  2. 茶葉,是茶樹的嫩葉焙乾後所得的。
  3. 茶樹(Camellia sinesis),是山茶科山茶屬的植物。
  4. 茶樹有「品種」,是人工選育,同一品種的茶樹有接近的型態表現。
  5. 不同「品種」,適合經過不同的「製程」做成不同的茶。

「品種」和「製程」是想認識茶最基本的概念。也是很多人誤解,以至於有時後去買茶時,沒辦法和茶農或茶行正常溝通的原因。

我喜歡用做菜跟做衣服來比喻茶和「品種」、「製程」的關係。

什麼是茶的製程?

為什麼做茶像做菜?

不同茶樹品種就像是不同的食材,製程是食譜。

像我們今天如果要炸地瓜條,你可以拿紅色地瓜、紫色地瓜、橘色地瓜來炸。

但不管怎樣炸出來的,都會是地瓜條,一樣的製程,你就得到一樣的成品。如果你今天不想吃炸地瓜條了,你想吃比較健康的地瓜球。地瓜球就是另外一個製程,是不同的食譜和製作工序。

紅色地瓜球、紫色地瓜球和橘色地瓜球不一樣,但他們都是地瓜球。

為什麼做茶像是做衣服呢?

不同茶樹品種就像是不同的衣服材質,製程就是從素材到成衣之間的工序。

像有些人喜歡天然的棉、麻、羊毛;有些人喜歡石油做的聚脂纖維、尼龍;也有人喜歡混在一起;這些材料的特性不同,可是通通都可以拿來做成T恤、做成毛衣或做成襯衫。

你喜歡喝綠茶、紅茶,還是烏龍茶?就像是在問你喜歡穿T恤、毛衣還是襯衫?

你說你喜歡喝紅玉紅茶,就像在說你喜歡羊毛做成的毛衣。

茶葉製程,從嫩葉到茶葉的工序

茶來自中國,傳統上,茶葉可以分成六大類,也就是有六大類基本的製程。

這六大類以茶湯顏色取名,為「綠白黃青紅黑」。

在通俗的認知上,這個六大類的「顏色」與「茶湯顏色」和「茶葉發酵程度」相關,也就是綠茶是茶湯顏色最淺白,看起來最透明的。到了黑茶是顏色最深,「發酵程度」最高的。

但「發酵」這個詞是誤用。

「發酵」的定義是微生物(如細菌、酵母或真菌)透過酵素作用,將有機物質分解或轉化成其他物質的過程。像是麵包是酵母菌發酵、優格是乳酸菌發酵、巧克力是酵母菌、乳酸菌、醋酸菌等多種微生物的發酵。

在大部分的茶基本製程中,是不需要微生物參與的,請各位朋友盡量不要使用「發酵」這個詞。

茶湯的顏色變化,「綠白黃青紅黑」,主要是來自葉子內的茶多酚類的「氧化」。

通常,綠茶的氧化程度最低,而紅茶的氧化程度最高在黑茶中,除了茶多酚自然的氧化以外,會有另外一個微生物參與的發酵,也稱為「後發酵」。台灣人比較熟悉的普洱茶,就是最經典的例子。

氧化是結果,製程才是原因

雖然剛剛才說,「綠白黃青紅黑」和氧化程度有相關。

按照這個順序排列,越前面的茶,氧化程度通常越低。但氧化是製程的結果。

在製作綠茶時,採用了製作綠茶的製程,所以我們得到綠茶。

在製作青茶時,採用了製作青茶的製程,所以我們得到青茶。

在製作紅茶時,採用了製作紅茶的製程,所以我們得到紅茶。

可是相同的製程,可能會因為茶的品種、茶樹生長時的環境、製茶的環境或工藝技術所影響而得不一樣的結果。

最知名的例子,就是大吉嶺紅茶。

大吉嶺的茶樹一年通常可以有四次摘採。第一次摘成的大吉嶺紅茶是春茶(first flush),通常有細緻的花香,茶湯色非常淡,接近綠茶。第二次摘採就到了夏季(second flush),製成的大吉嶺紅茶有宛如葡萄酒香氣和果實感,被譽為茶中香檳,是全球茶葉愛好者追逐的瑰寶。

而這兩款大吉嶺紅茶的氧化程度都比一般的紅茶低,甚至比台灣的青茶還低。但因為他們是紅茶製程,所以大部分人都認定他們是紅茶。

(我沒有找到大吉嶺紅茶氧化程度數據的直接資料,不過大吉嶺紅茶氧化程度較低應為茶葉愛好者與商家的普遍共識)

接下來,我想與各位朋友分享常見的基本製程有哪些工序。

六大茶類的基礎核心製程

  1. 綠茶:茶菁、殺菁、揉捻、乾燥
  2. 白茶:茶菁、萎凋、乾燥
  3. 黃茶:茶菁、殺菁、揉捻、悶黃、乾燥
  4. 青茶:茶菁、萎凋、攪拌(浪菁)、殺青、揉捻、(團揉)、乾燥
  5. 紅茶:茶菁、萎凋、揉捻、補足發酵、乾燥
  6. 黑茶:茶菁、殺菁、揉捻、渥堆發酵、乾燥

茶菁採摘

第一個步驟,應該還不算在六大類的製程內。

茶菁採摘也就是把茶樹的嫩葉,從茶樹上摘取下來,可以手工,也可以是機器,你只要把泡過的茶乾攤開來看就知道了。

從茶樹上採下來的葉子材料,我們稱之為「茶菁」。所有製程,都是從茶菁開始。

萎凋

萎凋是把茶菁找個地方攤開來放著,讓葉子中的水分蒸散,使葉子失水。

在這個步驟中,會讓葉子軟化或增強韌性,引發輕微的茶葉氧化。

依據進行萎凋的地方不同,分成室內萎凋與室外的日光萎凋。

傳說最古老的茶是白茶,就是將採下的茶葉萎凋後乾燥而成。

殺菁

殺菁是用高溫破壞茶葉中氧化酵素的步驟。

在台灣通常是用機器翻炒的,所以稱為「炒菁」。

用蒸氣加熱的稱為「蒸菁」,常見於日式的綠茶。

在綠茶製程中,透過殺菁來停止氧化,將綠茶視為無氧化的茶。

悶黃

悶黃是黃茶獨有的步驟,黃茶在台灣很少見。

這個步驟是在殺菁後,以布或紙將茶葉堆放,在高濕高熱的環境下使茶葉變黃。

我個人過去只有喝過兩次黃茶,所以其實沒有很了解黃茶,尤其是這個悶黃的步驟。我目前看到網路上的研究資料似乎對悶黃過程中的機制有不同說法,我個人目前比較採信的,是悶黃是透過高溫處理和微生物作用促成茶葉氧化,轉化出風味。

如果是這樣的話,悶黃就跟黑茶一樣,會是一個發酵的過程。悶黃會讓葉綠素降解,使茶菁轉色。

另外也有一說,是悶黃前的殺菁強度比較低,所以酵素沒有被完全破壞。氧化得宜繼續進行。

揉捻

揉捻是透過物理的力量讓茶葉捲動、加壓、摩擦,破壞茶葉的細胞組織。透過揉捻使茶汁滲出,促進氧化。

揉捻使茶汁黏附在葉片表面,有說法是這能讓茶葉沖泡時,更有效率地溶出。

揉捻也可以幫助後續工序時整形。在台灣傳統的紅茶,會透過揉捻將茶葉捲成條索形。紅茶主要的氧化反應也是在揉捻階段促發。

攪拌(浪菁)

攪拌是青茶(烏龍茶)特有步驟。

台灣烏龍茶通常會先進行日光萎凋,之後進行室內萎凋。

在室內萎凋時需要進行適當的翻攪來控制氧化的程度。攪拌會使葉緣細胞進一步破損,造成局部氧化程度不一,可以幫助形成烏龍茶獨特的「綠葉鑲紅邊」。攪拌過程也會使葉子內的水分移動,使蒸發更均勻,稱為「走水」。

攪拌機與萎凋架,拍攝於茶葉改良場,2023

團揉

團揉為部分青茶(烏龍茶)特有的步驟。

以布巾包裹成球團狀,來回搓壓,適時攤開散熱,重複多次後,使茶葉變成半球型或球型。可手工也可用機器,機器壓出來的通常比較緊實。

團揉是台灣烏龍茶很有特色的製茶工藝之一 ,能減少茶葉成品的體積,便於包裝、運輸及貯存。

不是每一種烏龍茶都有團揉的步驟。

補足發酵

補足發酵是紅茶特有的步驟,在揉捻之後,茶葉中的多酚類尚未完全氧化。將茶菁放在高濕度的環境完成最後的氧化。

渥堆發酵

渥堆發酵是黑茶獨有的步驟,也是有微生物參與的真正「發酵作用」。將茶菁堆在高濕高熱的環境中,促使微生物進行發酵。有些黑茶製作甚至會額外添加微生物。

乾燥

乾燥的目的是去除茶葉中的水分,使其含水量降到3%~6%左右,以延長保存期限和穩定品質。

乾燥會停止發酵作用及其他生化反應,通常是最後一個步驟。乾燥過程中的溫度也可能會造成一些風味變化。

台灣特色茶

傳統六大茶類是一個基礎的大類型劃分,像是台灣很有名的「三峽碧螺春」,通常被歸類成六大茶類中的「綠茶」,近幾年流行的「紅烏龍茶」,就會被歸類為「青茶」。

在台灣市場,目前比較常見的大概是以下這些:

  • 台灣綠茶
    • 三峽碧螺春
  • 清香型烏龍茶
    • 文山包種茶
    • 高山茶
  • 焙香型烏龍茶
    • 凍頂烏龍茶
    • 鐵觀音
    • 紅烏龍茶
  • 東方美人茶
  • 台灣紅茶
    • 小葉種紅茶
    • 大葉種紅茶

以上這些茶每一款都有自己獨特的製程,以焙香型的茶來說,比起傳統的六大茶類製程就多了一個烘焙的步驟。

烘焙是在茶葉乾燥之後,一個「精製」的過程。會以更高的溫度去處理茶葉的風味,也會對茶湯顏色產生影響。當然如何做茶是自由,沒有非怎樣做不可,有時候也會看到有人將紅茶進行烘焙,甚至把紅茶團揉成球型。

今年台灣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更是推出了全新製程,有人稱「第七種茶類」的「台灣橙茶」。前陣子我剛好喝到了其中一款「三峽白美人」。我覺得三峽白美人的香氣非常突出,有一種很像東方美人的蜜香或花香。

茶葉製作的兩大階段:「初製」與「精製」

前面所提到的六大茶類的基本製程,屬於茶葉的「初製」,會結束在「乾燥」這個步驟。到這個階段的茶,有些人會稱之為「毛茶」或「生茶」。

完成初製的茶,已經具有茶基本的風味,可以表現出茶的特色,是可以沖煮飲用的茶。

在這之後的步驟,相對於「初製」而言,為「精製」。

初製和精製,通常會在不同的製茶廠或茶行完成。精製是為了更加提升茶的品質或風味、或去除雜質。常見的精製工序包括:

  • 篩分:根據茶葉的大小、形狀、長度進行分類,使茶葉整齊化一或做分級 。
  • 揀茶:人工或機械挑除茶梗、黃片、碎末、雜質等 。
  • 風選:利用風力原理,將製作過程中產生的小雜質除去。
  • 焙火:對茶葉進行烘焙,以去除殘餘水分、改善粗製茶的菁臭味和不良雜味,增加茶葉的特殊香氣和特色性,並延長貯藏壽命 。不同溫度的焙火有不同效果。
  • 拼配:將不同的茶葉拼在一起。通常是為了統一品質或創造風味。
  • 壓製:通常是黑茶才有的步驟,就是把茶壓成茶餅或茶磚。

工業化的紅茶

最後,讓我們暫時把目光轉向世界。

全世界茶葉市場上大概有七成的茶,是紅茶。

而且國際市場上的這些紅茶,大多不是以傳統的紅茶作法製作出來的,而是採用一種高度工業化的製作方式,稱之為「Crush, tear, curl」——台灣人通常簡稱「CTC紅茶」。

為了做出區別,傳統的紅茶就稱為Orthodox。Crush, tear, curl是英國人殖民印度時發展出來的紅茶製作工藝,是整個英國下午茶文化的基礎。

CTC製程的特殊之處,在茶菁萎凋後,不走傳統的揉捻。而是將茶葉Crush, tear, curl,也就是「壓碎」、「撕裂」、「捲曲」變成細小碎粒。再去做氧化。

CTC紅茶的製作過程快速、標準化、品質穩定、可大規模複製。

做出來的茶葉因為破碎,所以沖泡時的萃取效率也高。再加上他們採用來自印度的大葉種品種,而不是過去傳統的中國小葉種品種,製出的茶風味強烈。

英國人以這種全新的茶帶到全世界,訂定了全新的紅茶風味標準,這種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紅茶製作方式。

以上資料主要參考自:

  • 網路資源
  • 書籍資訊
    • 王明祥 (2019)。茶味裡的隱知識:風味裡隱含的物質之謎與台灣茶故事,我的10年學茶筆記。幸福文化。
    • 陳國任 (2021)。茶言觀色品茶趣:臺灣茶風味解析。華品文創。
    • 藍大誠 (2018)。識茶風味:拆解風味環節、建構品飲系統,司茶師帶你享受品飲與萃取。幸福文化。
  • 關於悶黃的資料參考自
    • Wei, Y., Li, T., Xu, S., Ni, T., Deng, W.-W., & Ning, J. (2021). The profile of dynamic changes in yellow tea qual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during yellowing process. LWT, 139, Article 110792.
    • Xu, J., Wang, M., Zhao, J., Wang, Y.-H., Tang, Q., & Khan, I. A. (2018). Yellow tea (Camellia sinensis L.), a promising Chinese tea: Processing,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health benefits.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, 107, 567-577.

若各位朋友覺得那裡有誤歡迎留言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