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樹品種就像衣服材質;有的柔軟,有的硬挺

「茶葉,是茶樹的嫩葉焙乾後所得的」 在這個簡單的定義裡,隱藏著兩個決定茶葉風味的關鍵因素:茶樹的「品種」和茶葉的「製程」。 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什麼是品種。

12 min read
在楊梅路邊拍攝的茶樹,開著花

還記得我們討論過「茶葉,是茶樹的嫩葉焙乾後所得的」嗎?

在這個簡單的定義裡,隱藏著兩個決定茶葉風味的關鍵因素:茶樹的「品種」和茶葉的「製程」。

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品種。

品種,就像衣服的材質

想像一下,你今天走入一間平價連鎖服飾店。你想要買這個夏天需要的衣服,你伸手去觸摸假人模特兒穿著的布料。

棉的如何?柔軟親膚,吸汗透氣,穿起來舒適自然。

麻的如何?粗獷有個性,透氣性極佳,穿起來很涼爽。只是可能會刺刺的。

還是要聚脂纖維的衣服?不容易皺,硬挺,便宜好保養,只是穿起來可能會悶熱。

同樣都是「衣服」,但「材質」不同,穿起來的感受就完全不一樣。我們會根據場合、季節、個人喜好來選擇不同的材質。

我覺得這個「材質」之於「衣服」的概念,就跟「茶樹品種」之於「茶葉」很像。

植物的栽培品種

在人為栽培上,相同型態表現的植物,我們稱之為「品種」。

就像台灣有名的愛文芒果和金煌芒果,這是兩個不同的芒果「品種」,兩個都是芒果,但外觀、口感、風味和香氣都截然不同。

只要你有吃過,你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,你一定分得出來!

再舉一個例子,高麗菜(甘藍的一變種)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品種。

台灣人最習慣的高麗菜品種是來自日本的「初秋」。初秋是一個很老的品種,在1950年代就已經引入台灣了。初秋的特性是軟和甜,適合拿來炒高麗菜或煮湯。

但在日本,高麗菜主要是切絲生食,所以日本人比較喜歡葉片硬脆、易保存的品種,初秋完全完全不流行。

如果你有玩過Switch上的健身環大冒險,你一定知道裡面有個小建議就是叫你不要加熱高麗菜,以免維生素流失。這就是日本人和台灣人不同的地方。

很有趣吧?

「品種」,是人工栽培的產物。只要換一個國家,換一個消費文化,市場喜好的就會截然不同。

無性繁殖茶樹

為了方便生產管理,通常人們會把相同「品種」的茶樹種在一起,形成茶園。

同樣品種的茶樹,就像是長得極為相似的雙胞胎、三胞胎⋯⋯好多好多胞胎的小孩子。

而為了確保品質穩定,茶樹生長表現一致,茶農通常會使用扞插育苗的無性繁殖技術——這樣一來,整個茶園裡面的茶樹更是來自相同基因茶樹的複製體。

小學自然頂呱呱的你一定知道,這些同品種同基因的茶樹,只要生長環境一致,養分充足又沒有生病,摘取下來的嫩葉表現就會很像。

相同的嫩葉,經過相同的製程做成茶葉後,就可以泡出一杯杯風味品質穩定的茶。

台灣常見的茶樹品種

台灣現在常見的茶葉品種,我自己覺得大約有兩大類群。

  1. 第一大類群,是很久很久以前從中國引入的茶樹。
    這些品種大部分是小葉種茶樹(Camellia sinesis var. sinesis)。
    在日治時期時,日本人積極發展台灣茶葉。設立茶業試驗所,從這些中國來的茶樹中選育出了「四大名種」進行推廣——分別是青心烏龍、青心大冇、硬枝紅心、大葉烏龍。
    其中青心烏龍是目前台灣種植最多的茶樹,到處都有。
    你去茶行買茶,對方說這是「烏龍」,通常就是指青心烏龍。
    在日治時期時,日本人也從印度引進了大葉種茶樹(大葉種Camellia sinesis var. Assamica)。
  2. 第二大類群,是擁有台茶編號的品種。
    這些品種是中華民國茶葉改良場(現在的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)進行選育或育種推出的。
    最先推廣大面積種植的,是從大葉種茶樹選出的台茶7號和台茶8號。
    自第12號以後,開始會另外替品種取一個正式中文名稱,方便大家記憶。
    台茶12號「金萱」和台茶18號「紅玉」是近幾年十分流行的品種。
    到目前為止已推出了第26號。
  3. 另外一個比較特殊的品種,是四季春。
    這個品種傳說,是木柵農民從茶園中發現的,選育的品種。
    有點像是茶園中自然誕生的四季春,生長力強盛、產量大,深受台灣市場喜愛。
  4. 在台灣茶的市場上,還有一種我不太確定能不能稱為茶的茶。
    就是「台灣山茶」(Camellia formosensis)。
    台灣山茶是台灣原生種山茶科山茶屬的植物,和茶樹(Camellia sinesis)是不同種的植物。
    有些台灣山茶,是可以拿來做茶飲料的。
    台灣山茶和茶樹的關係,硬要舉例的話,有點像是老虎跟獅子的關係。
    或者像是馬鈴薯跟番茄的關係。
    對、當然,番茄跟馬鈴薯兩個食材你都可以拿去炸⋯⋯但你絕對不會把炸番茄片當成炸薯片。
    所以對我個人而言,台灣山茶不是茶。至少不是狹義的茶。
    話雖如此,茶葉改良場推出的台茶24號(山蘊)就是台灣山茶選育而成的。有些其他台茶品種在育種時也有使用台灣山茶作為親本。

茶樹常見的品種差異

生長勢與坑性

不同品種在生長速度、產量、抗病抗蟲害、耐旱性會有差異。
生長勢也會影響摘採次數。像是四季春或金萱通常可以比青心烏龍多採摘一到兩次。
一般來說,新種植的茶樹大約要3~4年才可以開始摘採茶葉,大約10年左右會是最有經濟價值的產量,這點在品種上的差異不大。

樹型

樹形分為半喬木、喬木和灌木。在茶園中如何耕作會有差異。

溫度

茶樹對溫度敏感,適合的溫度大概是18度~25度。
溫度過低或過高時,茶樹可能停止生長甚至死亡,或者造成新長出的芽葉異常,影響到後續製茶的品質。
對溫度的耐受性會因品種而不同,通常小葉種品種較耐低溫。

春芽萌發時間

春天,茶樹會萌芽。
通常會以二十四節慶中的「立春」(2月3日~2月5日)作為標誌。茶樹會在立春之後開始萌芽。
有些品種萌芽最早,稱為早生種。接著是中生種與晚生種,彼此大約相差一週的時間。

如果在立春之前就採摘製做的茶,稱之為「不知春」。

葉子與適製性

品種也會影響到葉子,像是葉子大小、葉子形狀、葉子顏色、邊緣有無鋸齒、表面是否光滑、是否有毛、葉子厚度、葉子內的芬香物質、氨基酸、茶多酚多寡等等。

而葉子內的化學物質,就會影響到製做成茶的風味,所以會有製作成某些茶類的適宜性問題,稱為「適製性」。

品種感官特性

不同品種的茶樹,製作成茶後通常會有不一樣的感官特性,展現出獨特的香氣、顏色或口感。
像是金萱的奶香、四季春的梔子花香、紅玉的薄荷肉桂香。

茶樹品種適製性

現在,各位朋友已經大概知道了茶樹的「品種」是什麼。
茶葉的下一個關鍵因子是「製程」。

製程,指的是茶樹葉子摘採下來後,製成茶葉,經過的一系列製作過程。就像是要把棉、麻或聚脂纖維做成外套或褲子的過程。

也有點像是料理的食譜。

我們今天要製作炒高麗菜這道料理,不管你拿來炒高麗菜的高麗菜是初秋、雪翠還是日本那邊的當地高麗菜品種。

只要你用一樣的高麗菜炒法製作,加入一樣的調味,就可以炒成一盤香氣十足的炒高麗菜。

但都是炒高麗菜,可能八成的台灣人都會覺得初秋炒出來的高麗菜最好吃最對味,雪翠吃起來也很有趣,而日本的高麗菜炒出來就是有點怪怪的。

這就是適製性,也就是市場或者製作者的口味。

以知名台灣茶樹品種——台茶18號,紅玉為例。

最有名,就是紅玉紅茶。紅玉紅茶有一股很強勁的肉桂薄荷香氣。

台灣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紅玉,都是做成紅玉紅茶。

但這並不表示「紅玉」=「紅茶」。「紅玉」只是品種的名稱。

紅玉,這個品種,當然也可以拿來做成綠茶、白茶⋯⋯可以使用任何製程製作成任何一種茶葉。

可是台灣人就是會覺得,紅玉最適合做紅茶。紅玉如果做成其他茶,好像就是哪裏不對,消費者不喜歡或者賣出的價錢不好。

像紅玉這樣的品種,有很強烈的適合和不適合製成的茶。也有些品種是拿來做什麼茶都適合的。

適製性,是茶樹品種最重要的特性。一個品種要能推廣,他一定要有適合做成的茶。

台灣常見茶樹栽培品種

最後來介紹幾款較為知名常見的台灣茶樹品種吧。

青心烏龍,小葉種品種,常稱為「烏龍」,是台灣種植最廣泛,產量最大的品種,什麼茶都做。常見烏龍茶。
晚生種。

青心大冇,小葉種品種,主要用來製作台灣特色的東方美人茶。
「冇」這個字中文正確念法是「ㄇㄡˇ」,也很常會聽到「ㄆㄤˋ」。
主要產地在桃竹苗。
中生種。

青心柑仔,小葉種品種,主要用來製作台灣特色綠茶,三峽碧螺春。
主要產地在三峽。
早生種。

大葉烏龍,介於小葉種與大葉種之間。主要用來製作烏龍或紅茶。
主要產地在花東。

台茶8號,大葉種品種。俗稱「阿薩姆」,主要拿來做「阿薩姆紅茶」。
是印度阿薩姆Jaipuri品系單株培育而成的。
早生種。

金萱,台茶12號,小葉種品種。有些茶農會稱之為2027、27或27仔,2027是金萱在育種時的一個代號。
以奶香出名。什麼茶都做,常見烏龍茶。
中生種。

紅玉,台茶18號,大葉種品種。主要拿來做紅茶。
紅玉紅茶具有肉桂薄荷氣味可說是世界唯一。
早生種。

紅韻,台茶21號,大葉種品種。主要拿來做紅茶。
紅韻紅茶具有柑橘類的花果香。
早生種。

四季春,小葉種品種。相傳是木柵農民從茶園選育出來的品種,生長力強韌。
常見手搖飲料​​。有些人認為有梔子花香。
早生種。

以上品種資料主要參考自:

  • 網路資源
  • 書籍
    • 王明祥 (2019)。茶味裡的隱知識:風味裡隱含的物質之謎與台灣茶故事,我的10年學茶筆記。幸福文化。
    • 陳國任 (2021)。茶言觀色品茶趣:臺灣茶風味解析。華品文創。

再結合我個人所學和經驗稍作整理。
若各位朋友覺得那裡有誤歡迎留言討論。
大葉烏龍這品種在一些資料中稱為「中葉種」,至於是早生種、中生種或晚生種,我看到很多不同的說法。